引用文獻網址:ASM Journals
星狀病毒 (Astroviruses) 是造成病毒性腸胃炎常見的原因之一,尤其是5歲以下的兒童較容易受到感染,會造成急性腹瀉、發燒和脫水等症狀。
大部分的腸胃道病毒因為抗原與受體之間的專一性,都只能感染腸胃道的細胞,但特別的是星狀病毒在臨床上常被觀察到會入侵中樞神經系統與呼吸道,造成腦炎、腦膜炎與急性呼吸道感染,表示存在著某種特殊的途徑,幫助星狀病毒從腸胃染傳播到人體內其他的組織中。
今天分享的這篇研究針對了星狀病毒感染細胞後造成的生理變化進行了分析,發現細胞在被星狀病毒感染之後會增加分泌的外泌體數量,並且使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到了與外泌體結合在一起的病毒顆粒。
之後研究人員嘗試使用抗星狀病毒的抗體來中和這些帶有病毒顆粒的外泌體,發現即使經過中和抗體的處理,這些與外泌體結合在一起的病毒依然具有感染力,顯示躲藏在外泌體中的病毒可以逃過抗體的捕捉,而若是先使用界面活性劑破壞外泌體的外膜讓病毒顆粒從中釋放出來,再使用抗體進行處理後,失去了外泌體保護的病毒會受到抗體的中和反應,因而失去感染能力。
上述的實驗結果闡述了星狀病毒感染細胞後,會促使細胞分泌更多的外泌體,並且躲藏在其中,透過這樣「偷渡」的策略逃過人體內免疫系統的追查,而根據我們已知外泌體能夠輕易在體內各組織與器官間穿梭的能力,或許也能解釋本來只具備腸胃道細胞感染能力的星狀病毒為何能夠在呼吸道中被偵測到,甚至能穿越血腦屏障進入到大腦之中。